多学科通力协作,围生期一体化干预模式再创生命奇迹
2013-07-16 20:13:16小儿心血管科
2013年7月11日下午,成都某儿童医院紧急转诊到我院新生儿科一例生命垂危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孩子在该医院出生后半小时出现青紫、呼吸急促、心力衰竭,超声检查诊断为“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经该院NICU积极抢救病情进行性加重,急诊转来我院,来院时患儿年龄仅2天19小时,体重仅2.74公斤,发绀、气促、水肿,生命垂危。
我院新生儿科NICU立即组织抢救,建立机械通气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提示为“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儿童心血管科主任华益民教授及王一斌副教授与新生儿科共同会诊,仔细斟酌患儿病情后认为患儿生命危在旦夕,必须实施急诊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才有生存的机会。我院的“危重型先天性心脏病围生期一体化干预模式”立即启动,儿童心血管科、新生儿科、检验科、超声科、麻醉科、放射科立即进行协调,围绕挽救生命展开了一系列积极的术前准备:机械通气、静脉滴注前列腺素E1、调整患儿机体内环境以能承受介入手术、手术审核、手术风险评估、与患者家属的充分交流、手术器械及设备的准备……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强烈而美好的愿望:尽最大的努力挽救这个在生命边缘挣扎的幼小生命!
2012年上午10点,一切术前准备就绪,在我院介入手术室,华益民教授团队正式展开与生命的争夺战。由于患儿年龄小、体重低、病情重,实施介入手术难度极高,血管鞘植入、建立钢丝轨道、递送扩张球囊到达极其狭窄的肺动脉瓣环水平等等手术步骤极其困难,在极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及高超的介入诊疗技术支撑下,手术者在幼小的心脏里进行着反复地努力,一次次的努力换来的是最终一步步困难的解决,当最终看到扩张球囊在肺动脉瓣环水平有效扩张、扩张后患儿经皮氧饱和度立即上升到95%-98%、孩子的脸色立即转为红润时,每一个参与到这场救护战的医护人员都感到无比的快乐!而此时,距手术开始时间已经过去了150分钟!汗水早已湿透了手术者的衣衫!
经过全院多学科的积极配合、通力合作,我院在国内率先提出的“危重型先天性心脏病围生期一体化干预模式”再创生命奇迹,本次挽救的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患儿是目前国内报道的体重最轻者;在患者转诊来院短短的16小时内,我院多学科合作,成功进行了心脏介入手术,充分显示我院“危重型先天性心脏病围生期一体化干预模式”实施顺畅,该模式在挽救危重型先天性心脏病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及生命力!我院多学科合作团队将不断努力,在“危重型先天性心脏病围生期一体化干预模式”下,再接再厉,挽救更多不幸患病的孩子,造福于家庭,造福于社会!(撰稿及摄影: 周开宇)
医护人员紧张有序地组织手术
华益民教授团队在手术台上
术前造影显示肺动脉几乎无血流通过
有效的肺动脉瓣球囊扩张
术后造影显示肺动脉血流充足